《故都的秋》说课稿

时间:2024-10-23 17:20:23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都的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这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作品,眷恋,落寞,悲凉之情蕴藏在细腻,含蓄的语言中,以情驭景,情景 交融 的艺术手法在此得到了充分展现.

二、 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鉴赏散文,注意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 , 从特定的“景语”中品读出不一样的“情语”,对于这样一篇典型的美文,组织教学时,尤其要重视审美教育,我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挖掘出教材中美的因素,把培养审美能力,建构审美心理,作为本课教学的关键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本文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

2 、体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主要写法。

3 、学习课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和难点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 我假设的是面向中快班, 因此我确定的教学 重点是 : 学习课文由故都的秋联系到南国的秋的对比联想。

教学 难点是 : 如何去体会作者通过北平的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幽思和孤独感。

本文中“物”、“我”完美融合的写作特点十分突出,作者对北方秋景的赞美之情也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这两个方面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

为了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 初渋散文鉴赏,审美能力尚且欠缺,且属于中快班性质的实际情况 ,我准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2、点拨法。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3、探究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 一个 课时完成,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对课文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

(一).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选取了四个地方颇具特色的秋天,从四幅截然不同的秋景图中, 同学们 可以充分感受到秋的丰富多彩和富有个性,创设特定的审美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中来 , 引出郁达夫笔下那同样个性鲜明的故都的秋。

(二).解题

简介作者,让学生对郁达夫有初步印象。作为一位典型的中国文人,他的作品中文人特征十足,文化韵味浓郁,因此我设计了解题环节,让学生分析“故都”与”秋”的联系,引起学生对“故都”的关注,尤其是一个”故”字道尽了历史苍凉与厚重.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跨越时间的障碍,走进作者的艺术世界.

(三).粗读课文,把握文意

在浓郁的传统文化引领学生进入意境后的下一步,就是让学生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大意、以及感情基调。让学生从粗读中,逐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精读课文,品味意境

美的文章,需要精读、细读、仔细鉴赏揣摩,于是精读课文,品味意境的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承接上个环节,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疑问:既然故都的秋让作者眷恋不已,那它一定有其美之所在,究竟美在哪里呢?作者有为何”悲秋“呢?

要解决问题,当然只能是学生自己,所以在这里将预留充足的时间给他们,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合作式的讨论,研究,品味,鉴赏,最终可以得出具有独特体验特征的答案.

譬如:

1、美在构图,文章可谓是文中有画,文中有诗,任何一段文字都可以绘成美丽的图画,改写成颇具特色的小诗。在这里,相信一定有很多同学能充分展现出他们的诗歌创作才能.

2、美在色调,无论是碧绿蓝白,还是淡绿微黄,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如水墨画般的清冷之美,到了极至。

3、美在声音,蝉声,雨声,扫帚声,看似丰富的各种声音,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道尽了故都的幽静,深邃,哀愁与落寞。

4、美在细节,细腻可感的文字,让人不时寻找到惊喜,连扫帚扫过的灰土丝纹,都是“细腻”“清闲”“落寞”的。

当然,只要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相信他们一定能挖掘出更多更多美的因素.当学生们饱含感情地诵读着,积极热烈地讨论着,仔细认真地鉴赏品味着这些优美的文字时,故都那清,静,悲凉的特有之美,已经“润物细无声”般打动 了他们的内心。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和景物的完美融合。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体性,通过对意象群体的鉴赏,体会以情驭景,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把握散文的选材特点。更重要的是,那些用语言所描绘出的清新典雅的画面能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五). 设疑讨论,体悟情感。

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会更渴望了解景物背后的那一颗心灵,体悟出作者特定的情感. 给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究竟是故都的秋只有悲凉之美,还是作者的内心只爱悲凉之美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可谓水到渠成,正是机会.

对此,可给予提示,一是北京秋天各处不同的景色,二是,接近同一时代,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并且,在此重申郁达夫的个人经历。根据以上提示,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得出故都悲风起的真实答案:清、静、悲凉,看似是秋天真实的自然色彩,实际上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带着主观之情去描写客观之景的产物。推而广之,作家的作品,是与他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艺术气质等原因密不可分的。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提高了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六)、延伸拓展

对文本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但教材只是范例,我们必须从中走出,拓展开来,进而推动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积累审美经验。因此,我设计了延伸讨论的环节。

郁达夫偏爱故都清净悲凉的秋味,而毛泽东则喜欢秋的“万类霜天竞自由”,可见,在每个人心里都有对美不同的看法,那么你能谈谈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吗? 根据这个问题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文章。

我将给予提示,美,可以是一道自然的风景,可以是某个具体的物象,也可以是感动你的某个 ……此处隐藏36145个字……生学习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我给出比较点――“从抒情与写景文字的分配上比较”。学生很容易总结出结论――《故都的秋》“重写景,融情于景”。

(2)本文的语言品味与语言特色分析也是教学难点,我计划让学生通过“品读-质疑-讨论-解疑”的信息反馈模式自主突破。

朴实直白又不失清新晓畅

6、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反馈教学法”的创始刘显国老师说:“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信息反馈。”我的导入用的是“情境教学法”。根据本文所表达的“眷恋情”主题与“朴实直白又不失清新晓畅”,我用歌曲我用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来导入新课,也为体会作者情感与品味语言打下铺垫。

(二)简介作者

(三)美读全文“读好散文是学好散文的开始!”读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我打算运用“教师范读-学生个读-齐读”相结合的“三类诵读法”完成散文的诵读,要求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四)理解与鉴赏文章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发挥“穿针引线,架桥铺路”的作用,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重点(1)的学习中,声情并茂的诵读之后,我会问“本文的抒情是含蓄呢,还是直露?”学生很容易认定是后者。然后,让学生画出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总结出思想感情,体会那份浓浓的“眷恋情”。

通过散文的“一切景语都情语”,自然过渡到重点(2)的学习,在分析故都的秋特征之中进行“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我在此会以第三节为例,分析其“清”的特征,让学生去用“迁移法”完成4-11节的分析。

在难点(1)的突破中,运用“比较学习法”,老师给出比较点,学生就能很容易总结出“以情驭景”的写法的特点。在比较中,也会有许多学生会提及两篇文章都用到的“对比”手法,教师也应该加以强调。

突破难点(2)时,我放给学生去自己品味,我只在他们有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给以点拨。

(五)回顾课堂,布置课外作业:

作业:用“以情驭景”的写法,写一段有关“家乡”的文字。字数不限。

7、板书设计

北国之秋(清净悲凉)

对比映衬以情驭景

南国之秋(慢润淡)

8、教学效果估计

学生大多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去学。老师可能讲的不过瘾,但学生学的一定很实在。用当堂“美读”与课后习作的方法来巩固“以情驭景”的写法,一定会使学生印象深刻!

《故都的秋》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地位:《故都的秋》是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2文章特点:作者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同时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说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授知识的时候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三、说教学

目标及重难点1目标:(1)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2)理解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2教学重难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四、媒体设计教学思路:

贯彻“三主”教学思想,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丰富多彩的图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关于秋的景色图片和诗文导入。意图:(1)展示几幅关于秋天的景色图片,让学生充分领略秋天带给我们的强烈的感受。(2)学生回忆关于秋的诗文,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2)教师展示教学目标目的: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起来才有明确的方向。

(3)整体感知听朗读录音意图:1、训练美读,学生可以跟读,提示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和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2、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好的诵读、美读能将学生带入故都特有的意境之中。3、显示思考题,节省时间,使学生在听读时有更强的针对性。

(4)鉴赏品味重点赏析第一幅画:秋晨图程序:1、提供图片。让学生从色彩、声音的角度描绘作者的所见所闻,谈画面给人的感受。2、设疑: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还静吗?如果改换一下,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意图:1、形象直观,视觉感更强。易于展开联想,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能迅速抓住景物的特征。2、体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层层设疑。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析鉴赏散文的思路: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以情驭景。学会了初步的分析方法,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进入到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引入下一阶段的阅读实践中去。

(5)口语训练:其余四幅画面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品味揣摩语言,自选角度,可以从色彩、声音的角度、可以从触觉的角度,也可以从秋光、秋姿、秋味等角度。意图: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2、通过欣赏语言,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作家的独特心境、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6)亮点探究: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意图:1、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展开讨论。2、完成教学能力目标,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归纳可得出:作者所选的景物都是作者感情的体现物。然后顺利得出“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

六、比较阅读。联系《长亭送别》和《荷塘月色》意图:进一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

七、作业:以借景抒情的手法来描写春意图:锻炼学生的动笔能力,进一步突破教学难点。掌握借景抒情手法。

八、板书设计感受:清、静、悲凉图: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情:眷恋挚爱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情选景、以景显情作用:体现目标和教学难点。

《《故都的秋》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