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3 17:16:22
《活化石》教学反思15篇

《活化石》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化石》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化石》教学反思1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习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通过独学、群学,学生对三种活化石已经很熟悉了,我又要求学生补充介绍收集到的这三种活化石其他相关资料和其他活化石资料,这样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我"有序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活化石,学生们兴趣盎然,创作出了一篇篇有趣的介绍活化石的小作文,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整合资料的过程,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高效教学的目的。

《活化石》教学反思2

上这课之前我就清楚,这样的课文学生会喜欢的。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级的《火车的故事》。但他们所喜欢并非朗读和思索,而是在课堂上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及多媒体呈现的缤纷图片。而这,也正是我苦恼的。如何让常识性文章上出语文味,是我在这节课的小小探索。

1、 词

教学常识性课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识课,要上成语文课,就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活化石》一文语言简练、准确。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简单的词语,却极其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的特点。抓住这些词语,让孩子们思索:为何不能换成“一把”、“一片”?这写出了银杏树的什么特点?让孩子们明白,简简单单的语言,背后却包含着这么多深意,真是妙哉!

2、读

常识性课文不象其他文体一样富有情感,对这类文章进行有感情朗读则显得很牵强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课的朗读指导,我重点抓住每种化石的特点,让孩子通过朗读去表现出每种化石的不同之处。如:中华鲟的特点是“怪怪的”,体重很“重”;大熊猫的特点是“可爱”,银杏树的特点是“生长缓慢”;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十分“珍贵”。如何通过突出主要词语的朗读去表达你所要表达的重点,是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

3、写

科普说明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每种“活化石”的介绍分一小节,让人感觉段落清晰,一目了然。这些,我都在课堂上进行了些许渗透。另外,课文在介绍“中华鲟”的样子时,用了一些深入描写,使中华鲟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介绍“银杏树”时则说“它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而课文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大熊猫的可爱。也许是我们都太熟悉大熊猫了吧?但能不能抓住这个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呢?这这节课上我进行了尝试。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句子:

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身子( ),四条腿(),一双大眼睛( )。

孩子们看着图片上憨态可拘的大熊猫,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条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一双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长着黑眼圈。”

“它的身子圆圆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最可爱的要数它的眼睛,好象没睡好长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

更有学生结合了“大熊猫为什么半黑半白”的科学知识为大家做了介绍。课堂的语文味骤然浓重了起来。

4、说

这样的科普文,让孩子们复述是定要的。在本课,我让孩子们勇敢地当一回介绍员,为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活化石”。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平空复述总还是有难度。我便让他们在充分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后为他们先出示提示话语,如:

中华鲟有( )的历史。它的样子怪怪的:身披( ),眼睛( ),一张大嘴()。它生活在( ),最大的可以长到( )重。

再让他们看黑板板书介绍,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充分体现了说的“层次性”,也照顾到了中下水平的学生。

另外为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情境创设上动了一番脑筋,伴着音乐让孩子来复述介绍“活化石”,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反而让人觉得很突然,显得很不和谐。我们能否让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不需太大的折腾,只言片语就能融会贯通。

5、语文味,也别忘了科学性。

牢记语文要姓“语”,但也不能忘记这篇课文的特点。常识性文章不可不顾文章蕴涵的科学与人文因素,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位学生讲解了动物们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并为他们介绍了其它的“活化石”,并让他们回家查找资料。虽说查找资料这一环节的反馈结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全班有近一半学生查找了资料却根本无法表述,但我想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想要清楚地表达这么复杂的科学文字总归还是有难度的。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尝试,并要求他们提高。

《活化石》教学反思3

《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此处隐藏7528个字……)。它生活在(),最大的可以长到()重。再让他们看黑板板书介绍,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充分体现了说的“层次性”,也照顾到了中下水平的学生。另外为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情境创设上动了一番脑筋,伴着音乐让孩子来复述介绍“活化石”,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反而让人觉得很突然,显得很不和谐。我们能否让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不需太大的折腾,只言片语就能融会贯通。

5、语文味,也别忘了科学性。牢记语文要姓“语”,但也不能忘记这篇课文的特点。常识性文章不可不顾文章蕴涵的科学与人文因素,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位学生讲解了动物们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并为他们介绍了其它的“活化石”,并让他们回家查找资料。虽说查找资料这一环节的反馈结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全班有近一半学生查找了资料却根本无法表述,但我想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想要清楚地表达这么复杂的科学文字总归还是有难度的。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尝试,并要求他们提高。

《活化石》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银杏树”、我国国宝“大熊猫”、水中元老“中华鲟”,这些古生物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生存到今天,被人们称为“活化石”。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科普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学习本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蒐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一、紧扣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化石并不陌生,因为我班学生上学期去科技馆参观曾经见过。讲课前,我板书“化石”二字并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化石图片,谈一谈自己对化石的了解。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我强调化石的“古老”,补充板书课题,在“化石”前加“活”,问:“课题怎么多了一个字‘活’?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这样的设计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很想揭开心中的疑问。兴趣有了,于是顺势引导,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去思考。

二、先扶后放,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这篇文章的结构比较相似,适合自主学习,所以我在教学时先指导学习“银杏树”,渗透学法指导。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重点句子,学生很快发现银杏树的“奇异”之处表现为“古老、珍贵”、“叶子奇特”、“生长速度慢”等特点。教师总结:“原来银杏树是因为这些原因被称为活化石的,那大熊猫和中华鲟又是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学生先自学,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因为有了前面的学法指导,学生的自学效果较好。

三、抓结尾句,升华情感教育。

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围绕为什么说“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这句话,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各种活化石的资料拿出来,分小组交流资料,并交流阅读资料的体会。教师适当补充资料,根据交流,启发学生编写关于保护珍稀生物的儿歌或广告词。此环节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本课的教学总的感觉效果还不错,但也有一些遗憾,比如本来还设计了让学生转换角色,以“活化石”的身份介绍“活化石”的特点,由于时间关系,舍弃了;还感觉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抓的还不够,训练不太扎实。如果把本课设计三课时,这些遗憾应该就可以弥补了。

《活化石》教学反思14

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古生物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它是人类开启地球宫门的一把钥匙。怎样让二年级的学生对这些古生物产生兴趣并了解它们的有关知识呢? 在学习《活化石》一课,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明确概念、观看图片。

以“什么是化石?”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发探究*望。以文字介绍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化石简单地说,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再出示北京古生物博物馆里化石的图片,如孩子们喜爱的“恐龙化石”“始祖鸟”化石,还有同学们见都没见过的“三叶虫”化石“枝蒎蕨”化石,从抽象的概念转化到形象的实物,此时的孩子不仅对化石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些远离现实生活的远古时代的特殊符号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二、搜集资料、加深理解。

课文对活化石的描写简单易懂,但这些稀有生物都是和大多数孩子不曾谋面的,通过阅读和讲解让孩子就有清晰的认识未免空洞。为此在学习“银杏树”一节,我给学生及时地补充搜集到的山东省最南端新村乡的一棵有着3000年历史的银杏树,它虽然历经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无形之中缩短了孩子和银杏树的心理距离,远古生物近在咫尺、清晰可感。学完本段,我又借机给孩子们朗读了一篇搜集的描写银杏树的优美诗篇,激发了对银杏树的热爱同时还获得银杏树开小花,结白果的相关知识。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读懂文字、了解古生物知识不是唯一目的,还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练习:课下阅读《少儿百科全书》或上网查找有关活化石的资料,做一张阅读卡。把课堂有效的学习和课外广博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活化石》教学反思15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物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一只只

"学生由于有了以前学过的数量词作基础,所以完成这几个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了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我让他们再写出两个像这样的词语,是上面几个词中没有用过的量词。学生很积极、踊跃,有的写了一个个面包、有的写了一张张白纸,有的写了一群群鸟。学生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活化石》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